四面佛

佛渡有緣  佛法無邊

四面佛 介紹

慈悲公正、法力無邊、有求必應。

大梵天王(四面佛)天地大事,千古真相:〈全球佛教徒必須了解和感恩—「大梵天」〉,當初若不是「祂」二度苦心懇求佛陀住世弘法渡眾,(※佛陀原本在證悟後欲速入滅),吾輩今日就連一句佛號也無從聽聞,萬古如長夜,飲水當思源,感恩且惜福。

一心頂禮—南無娑婆世界主慈悲喜捨大梵天王四面佛

一、釋迦牟尼佛當年於菩提樹下証道,之後便禪定與思惟數周之久,認為自己所悟的緣起道理,是前人未曾說過極難瞭解之理,即使對一般世人說了,他們已被欲樂所蒙蔽而利令智昏,可能無法理解。因此辛辛苦苦對他們說了,如果他們不能接受,豈不是太浪費心力了嗎?因此佛陀認為寧可在此結束此生,涅槃入滅::據古經典記載,那時世界最高之神梵天出現,由大梵天王親率數萬梵天神,由大梵天王──螺髻(或譯:尸棄)大梵天王親率數萬天神,並由釋提桓因—撟尸迦帝釋,親領欲界諸天,向世尊誠懇勸請說:「世尊如果不說法,世人越墮落祇有更趨向黑暗的世界,如果有方法說教,即使是再艱深的教理,也必有能夠理解的人,請世尊為了憐憫世人而垂教,度人濟世。」因此在賢劫第四劫的時空中,無明的乾坤裡,方點燃一盞智慧解脫的明燈,致使地球上的芸芸六道眾生有了佛法的依歸。

二、根據佛經裏面記載,在十方佛、菩薩的各世界裡,遍佈無量無數億的天上人間,計有廿八重天,其中包括欲界六天(尚有欲事之天),由帝釋天王(玉皇大帝)統御,再上去是初禪三天(禪定離欲之天),由大梵天王統御,也就是說大梵天王高居初禪三天之首位,統御欲界六天及我們身居的世界,依泰國神史書記載是,當宇宙洪荒時代,第一位在洪荒世界誕生,創造人類之神也為婆羅門、印度教中所謂之「創造神」為宇宙洪荒之劫初時,由光音天下生,造作萬物,即是大梵天王,天王不僅是人類之神,也是欲界、初禪天界的一切天神,阿修羅(妖魔鬼怪)及一世界天下諸財富的主宰。天王在天界中法力無邊,掌握人間榮華富貴,具佈崇高之法力。(在佛經中,佛陀更親述了人間天上之王,以『大梵天王』為「王」!而佛陀為人天遵崇之三界導師),釋迦牟佛在過去無量百千萬億劫行菩薩道時,也曾百千劫勤苦修行而為—『大梵天王』,屢屢慈悲教化和救渡芸芸眾生,並且在任何有『佛』出世的宇宙時空裡,殷勤懇切地勸請佛陀住世弘法渡眾。(詳見:金光明最勝王經──滅業障品第五)。

三、在過去,未來無始無終的時間裡,此世界他世界不同的空間中,若有佛陀成道,証成──無上正等正覺之際,那(當)時,人天三界之王—大梵天王,便會親率天界眷屬神靈,恭謁佛陀,而勸請慈悲憐愍六道一切生靈,宣弘佛陀妙法,救渡群黎,而令解脫苦輪。(詳見—錄部分佛經記載之『妙法蓮華經—化城喻品第七』、『佛說彌勒大成佛經』而賢劫第四劫,幸逢釋迦佛法之際在靈鷲山法會之上,大梵天王持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──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,捧之上佛,而佛陀拈華,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,開啟禪宗之源,流傳至今。(詳見『佛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──序品第一、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──拈華品第二』此部經過去僅流傳於皇宮之中)

四、大梵天王、四面、八耳、八臂、一手持令旗、一手持佛經、一手持法螺、一手持明輪、一手持權杖、一手持甘露瓶、一手持唸珠、另一手打手印,其中手執之法器與手印皆有其深長意表與來源:

(一)令旗:代表萬能法力。
(二)佛經:代表智慧。
(三)法螺:代表賜福。
(四)明輪:代表消災、降魔、摧毀煩惱。
(五)權杖:代表至上成就。
(六)甘露瓶:代表解渴(有求必應)。
(七)唸珠:代表輪迴。
(八)接胸手印:代表庇祐。

大梵天王之性情溫柔,充滿慈悲、仁愛、博愛、公正這四種正直性格,佛教稱之為婆羅門的四梵行,也是佛教之四無量心,慈、悲、喜、捨,所以願降福及濟助一切天神及眾生,尤其對於修四梵行(無量心)者,在成佛道上得到自度度眾的資糧,無論財施、法施可以隨時所欲,隨緣成就。這種慈愛精神得到佛祖世尊的讚歎,所以稱為四面「佛」,因為由修「福」,而資助修「慧」,由梵行而達到菩提行,是成佛道之方便善巧法門也。據說天王之神齡已達一百天界年,(「四大天王」天(欲界天第一層)的每一天,等於人間五十年,(「大梵天」的每一天等於至少人間四百五十年以上)。

五、修供大梵天王佛法,必須有修四無量心(慈悲喜捨),四梵行的發心,方能與大梵天王相應。

(一)慈無量心,與大梵天王正面—密達(MITA)相應,願一切眾生得樂。
(二)悲無量心,與大梵天王右面—噶如喇(GALULA)相應,拔一切眾生苦,濟貧恤苦,有難同當。
(三)喜無量心,其大梵天王左面—摩地達(MUTITIA)相應,見人行善離苦得樂生歡喜心。祝福眾生,有榮一同。
(四)捨無量心,與大梵天王後面—無別迦(UBEGA)相應,如修以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,修慈悲喜三梵行而不執著,怨親平等,不起愛憎。
只要能依上法修持滿一年(或者不到一年),便可自己知道的確改善了財運和事業地位等,一年之後感應逐漸更大,所得到的降福也是與自己發心的大小成正比;發心大,降福大,發心小,降福力,也微小,如單純為一己私利,而無利益眾生之心,那麼會毫無感應,此乃要點不可不知。

四面佛即大梵天王

天上人間,計有廿八重天,其中包括欲界六天(尚有欲事之天),由帝釋天王統御,再上去是初禪三天(禪定離欲之天),由大梵天王統御,也就是說大梵天王高居初禪三天之首位,統御欲界六天及我們居身的世界。

大梵天王也是佛教的大護法。依據佛經記載,釋迦牟尼佛成道時,大梵天王與釋提桓因即勸請釋尊大轉法輪,因此才有佛教流傳於世。由於大梵天王以「慈悲喜捨」四無量心,救護世間一切眾生,乃化現為一身、四面、八臂,滿足眾生關於事業、感情、財富、平安等一切願求,因而被尊稱為「四面佛」。『仁王護國般若經』中云:七地菩薩能住於百萬億佛土中,化作大梵天王,教化一切眾生;又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』中,亦有觀世音菩薩化作大梵天王之記載,故知大梵天王實為菩薩應化。

一般民間敬拜神明都是心外求法,請神護佑。
但大梵天王(四面佛)除了慈悲滿眾生願,解除眾生煩惱外,
更期望眾生一心向佛,心內求法,自淨其意,發菩提心,精進修行,早證菩提。
故大梵天王(四面佛)的本懷是令眾生世間法如意,以及出世法如意(成佛之道無障礙),究竟成佛。
世人禮拜大梵天王(四面佛)後,勿以圓滿世間願望為滿足,應更上一層樓,精進學佛,自淨其意,才是大梵天王(四面佛)的期望。

「四面佛」算不算是佛?

在泰國和華人社會廣受崇拜的「四面佛」雖以佛見稱,但郤是印度教(原稱婆羅門教)的神衹大梵天(Brahma)。

大梵天 攝於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

印度教徒相信世界與及一切眾生都是由大梵天創造出來的,所以他在印度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廣大的信眾。但是佛教不是一向批評印度教為「外道」,認為他們的東西不值得我們效尤的嗎?佛教徒怎麼會供奉起外道的神靈來,而且還名之為佛呢?

Lord Brahma in Lama Temple, Beijing, China
奉於北京雍和宮的四面佛

所謂印度教,就是印度的本土宗教和信仰。自從有了印度民族和印度文化,就有了印度教。印度教對印度的影响,可以說是無遠弗屆,遍及文化、社會、經濟、政治等各層面。

佛陀在成佛之前,也曾跟隨過幾位婆羅門教的大師學習 。後來他覺得這些大師所傳授給他的,始終是不得究竟,不能徹底地破除由生老病死而帶來的煩惱。於是他脫離了婆羅門教,改而獨自修行。 經過多年的苦修之後,他終於大徹大悟,得成於佛。佛陀的弟子當中,有許多原本都是婆羅門教的信徒,包括最為出類拔萃的尊者,如「智慧第一」的舍利弗尊者、「頭陀第一」的摩訶迦葉尊者、和「神通第一」的大目犍連尊者等。

所以佛教雖然稱印度教為「外道」,但印度教和佛教的淵源非常深厚,而且起著互為影響的相互作用。在佛教裡沿用一些印度教的宗教和哲學概念,甚至崇拜一些印度教的神祇,也就是不足為奇的了。

事實上好些印度教的重要神靈都被佛教所吸納和轉化,變成佛教的神和菩薩而加以崇拜。如印度教的大梵天(俗稱四面佛)就被轉化而成佛教的梵天王﹔佛教最為人熟識的護法神韋馱天菩薩,原是古印度的戰神因陀羅﹝Indra,但也有說韋馱菩薩是印度教另一位主神,濕婆神的兒子室建陀 Skanda, 亦名 Kartikeya)。

韋馱天,攝於北京碧雲寺。

因陀羅 圖片出處﹕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ndra#mediaviewer/File:Indra_deva.jpg

室建陀 圖片出處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Kartikeya#mediaviewer/File:Skanda,_from_Kannuaj.jpg

據「長阿含經」(卷第一)的記載,佛陀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成佛之後,因為感到自己所領悟的道理和一般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標大相逕庭,如果向世人宣說,恐怕眾人難以信受,所以並無宣講佛義的打算。遠在天界的梵天王感應到佛陀的想法,深覺可惜,於是飛身來到佛前,請佛說法。佛陀在梵天王的再三懇請之下,終於答應了願向「信受樂聽」的人開演甘露法門,從而始有佛陀之初轉法輪,乃至後來佛教的成立。梵天王雖是印度教的神,但對於佛教的成立和開展,可謂居功至偉。

佛陀曾說﹕「大梵名者即如來號。如來為世間眼,為世間智,為世間法,為世間梵,為世間法輪,為世間甘露,為世間法主。」
(「長阿含經」卷第六,第二分四姓經第一)

雖然大梵天是印度教的神、佛教的天神,但因為佛說「大梵名者即如來號」,所以稱大梵天為如來、為四面佛,應無不妥之處。


敬拜方式

心誠則靈,由順時針方向敬拜

第一面 求功名:(官位、學業、事業、課業、考試、官司等)

第二面 求姻緣:(婚姻、感情、人緣)

第三面 求財富:(正財、橫財、財祿)

第四面 求健康:(治病、平安、個人親人健康、家庭和諧)